作为江水北调和淮水供给的最末端,赣榆区长期面临水源型缺水挑战。今年以来,旱情叠加作物生长关键期,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面对这一严峻考验,赣榆区水利局以科学调度为核心、以多元举措为支撑,构建起全方位的抗旱体系,为“三夏”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摸清“水家底”,为抗旱决策锚定方向。抗旱之战,必先知己知彼。区水利部门提前对辖区水源储备进行全面排查,精准掌握水资源底数:区内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达1.04亿方,可用水量8400万方,其中小塔山水库、八条路水库如同两大“蓄水池”,为周边灌区提供基础保障;80座小型水库累计蓄水约2000万方,成为分散区域抗旱的“轻骑兵”;市管石梁河水库蓄水2.38亿方,可用水量2.06亿方,作为全区最大供水水源,在抗旱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二是织密“调度网”,让抗旱水源精准流淌。针对干旱导致的河道水位下降、末梢供水不足等问题,赣榆区打出水源调度“组合拳”,让有限水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提前蓄水备“弹药”:在旱情加剧前,协调石梁河水库提前向下游河道、渠道送水,抬高范河、朱稽河等河道水位,为抗旱储备“应急水源”,从源头缓解用水紧张。
跨区域“借水”解急难:主动与山东莒南县沟通协作,争取龙潭湾水库放水200万方,精准补给金山、海头、石桥等沿线农田用水,打破地域界限,让“外援水”滋润土地。
泵站翻水破“瓶颈”:启动古城站、阚岭站翻水工程,为西部山区班庄、塔山等岗岭区“爬坡送水”,破解地形限制导致的“浇地难”,让干旱的山岗迎来“及时水”。
三是筑牢“保障线”,让抗旱举措落地生根。抗旱成效,关键在执行。赣榆区水利局以精细管理和坚实设施,确保每一项调度措施都能落到实处:
全程盯守保供水:成立抗旱用水调度小组,深入田间地头跟踪旱情,各水利站点实行24小时值班,严禁私自调水控水,通过错峰供水、循环用水等方式,让每滴水都流到实处。
渠道疏浚通“血脉”:对塔总干渠、龙北干渠等主要输水通道进行清淤加固,修补漏水涵闸,让抗旱水源“流得畅、走得远”,避免“跑冒滴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多方协同护平衡:联动环保、污防等部门,加强水环境监测,在保障抗旱用水的同时兼顾河道水质,既解“燃眉之急”又筑“生态之基”,实现抗旱与环保的双赢。
从水库堤坝到田间沟渠,赣榆区用智慧与坚持对抗着干旱的考验。每一方流淌的清水,都是对抗旱一线的有力支援,每一次精准的调度,都是对“守护万家用水”承诺的践行。
下一步,赣榆区将持续优化水资源调度机制,以更长远的规划、更扎实的举措,筑牢水资源安全防线,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在水润之下焕发生机。
(供稿:赣榆区水利局,责编:局办公室)